主办: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
协办:天涯社区 · 三亚在线
天涯社区网友走进天涯镇文门村采风
前言

       从西北隆起的高地到东南山阙,两脉山岭沿着东西两翼渐次沉降,在临近大海处形成合围之势,一个圆形山峰横亘在前方,这属于风水上的“双龙戏珠”;一块平地就环拥其中,这就是文门村,椰林掩映。
        当大巴车行走在高坡上,瞬间的回头一看,地理上的优胜还是一览无余。据说在清康熙53年,朝廷钦差苗曹汤、崖州知府程哲、范去梯等人巡视这里,见西北形胜,紫气东来,东南山阙形同山门,藏风纳气,实为宁和吉祥之境,可敷扬文教,因此命名此村为“文门村”。
文门村为真正的千年黎寨,下辖13个自然村,22个小组,5000村民,被称为“天涯第一村”。

  一、展馆与文化墙

  走进村委会,跟其它黎村一样,这里也有一个民俗展览馆。

  当然这个展馆小多了,顶多百来平方的空间,但也代表一份对先民的历史记忆;在没有劳民伤财的基础上,有比总没有的好。所陈列的物品,无一例外都是黎族服饰和农具、生活用具,以及一些图片说明;包括树皮衣等,很多陈列物具备了浓厚的文物色彩,也极易勾起对中世纪的记忆。

  按说,黎村房屋最早的建造多是就地取材,以茅草和黄泥墙为主材料做成,现在这种茅草屋在文门已经基本消失,取而代之的都是混凝土平房;屋前院后都种植着茂密的棕榈科植物,包括椰子树、槟榔树,鸡鸣犬吠于其中,展现出了黎族村庄的另一种风味;同时,这些动植物的种养也正由自然经济向产业经济过渡。

  跟这展馆相对应的,就是位于另一个路口的文化墙,明显带有一重宣传的意味,除了展示“新农村建设风貌”,就是地方发展的成就了。

  最中间位置,就是国家高层官员到访文门村的图片。小小文门同,到访的官员包括胡锦涛、江泽民、朱镕基等,可见文门在三亚更多了一重黎村建设的一个样板展示功能,成为三亚农村工作的一个宣传窗口。

  二、文门田洋

  群山护佑的这遍坦荡的田洋,构成一副典型的田园风光。

  正值丰收季节,黄灿灿的稻穗在太阳下绽放光芒;台风山神的肆谑没过去没几天,农民正抢着收割,田垄中穿梭着他们忙碌的身影;迎着天涯这秋天里仍旧火辣的阳光,农田的景象就这样定格,年复一年只怕都如此。

  我们走进了农家乐和哈密瓜基地。

  农家乐也是文门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一个项目,竹筒饭、椰子饭等都是特色口味之一,黎族妇女还当场展示了织绵技艺,据说这种技艺就是最初黄道婆所学到的纺织技艺之一了。这种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固然值得肯定,但似乎没有什么推广渠道,路旁设的标识牌好像也不太明显,知名度就上不去,来的人好像不太多;而且村里的道路修得过于狭窄,刚够一辆车行走,一切都是影响发展的瓶颈了。

  千亩哈密瓜基地多为大棚种植,瓜苗长势良好,瓜果吊在藤蔓上,看去也是十分地喜人,这就是“公司+农田”的运作模式了。为探索农村的发展出路,文门已辟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村,据说这种改革模式全国仅有三四个点。

  农村如何发展值得思考,在内地很多田地荒芜的情况下,转变思路是必然之路;这种“公司+农田”模式已经在很多地方推广开来,但不排除很多地方有行政过分参与的消极影响;因而操作的模式很值得推敲,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当然是“双赢”了。另外,种植的地方本来是良田,用于瓜果种植,其利弊自然有个权衡,孰轻孰重也值得推敲了。

  三、水利工程

  我们也走进了两个水利工程,一个日土壤水库,一个是天涯湖。

  土壤水库是纯粹的灌溉水库了,这时属枯水期,蓄水不多,水质带着黄泥的颜色,但还有小孩子驶着船在上面自在游弋,时不时与我们呼应。当然,现在已经是稻谷的收割季节,对水的需求量不大了;但是雨季已过,漫长的旱季又将来临,这水库的只怕好长一段时间会很缺水了。

  好在,还有天涯湖。

  天涯湖距三亚市区30公里,是天涯镇最大的水库了,位于去大隆水库的途中,翻过那道山梁即可见到这遍宽阔水域了。

  位于群山之坳,因而水量还算充沛,如今,天涯湖以“乡村主题、休闲农业、休闲渔业、民族文化、体育运动、生态休闲”等多元开发,融生态、文化、观景、休闲于一体。但其产业模式也牵涉到了与农户的合作,因而这合作模式也值得关注;若是成功的经验,倒是值得遍布国内的很多水利项目借鉴的了。

  后语

  文门村毕竟是一个袖珍型的田园山村,宁静而祥和;但因为地属国家级旅游目的地——三亚,自然也备受瞩目。

  时代在发展,观念在转变,愿文门村走出一条更好的自我发展之路,在这天涯之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楷模!
http://img3.laibafile.cn/p/m/123464279.jpg

 

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